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泰安市法治政府建设专题>法治政府示范创建
【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123”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 发布时间:2023-11-23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 返回上一页
  • 行政争议的预防和实质化解,是赢得民心守住民心,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应人民新期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消减“官民矛盾”,提升政府形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需求。为切实维护企业群众合法权益,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枫桥经验”中汲取经验智慧,主动探索“123”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多向发力化解矛盾纠纷。

    一个平台,打造矛盾纠纷汇聚新路径。秉持“事前预防优于事后补救”的原则,在全省政务服务大厅首创“民情企意工作室”,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发挥工作室接诊分流的缓冲功能,通过12345热线问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驻厅巡查员等六个渠道,对企业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问题、需求进行统一收集、靶向分析,过滤出重大敏感类和风险隐患类问题,提前介入,分类施策;特别是局长坐班制度,让行政决策人从“幕后”走到“台前”直面矛盾问题,让企业群众省去“中间环节”释放情绪高压,让“送上门的意见”原汁原味传导到决策人员,实现政务服务领域行政争议的“源头治理”。今年以来,通过“民情企意工作室”收集整理问题2万余条,其中涉法类问题24条,全部妥善解决,实现了行政诉讼、行政复议“零新增”。

    两套制度,“预防+调处”助力争议实质性化解。结合审批工作实际需求,创新分级会审机制、行政争议化解两项制度。“分级会审机制”将行政决策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将风险隐患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的行政决策纳入集体讨论范围,通过集体讨论强化事前把控,降低行政决策风险,同时关注问题根源,进行实质性解决,以最少的成本解决一类纠纷,避免机械性重复,真正实现从集体讨论了事向集体讨论事了转变;“行政争议化解制度”完善了行政机关自我纠错及纠纷化解机制,尤其是加大了对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社会民生等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将本不应该进入诉讼、复议程序的争议,迅速先行化解,防止因调解不及时、不到位激化矛盾纠纷。

    三支队伍,多元良性互动共创法治政府。队伍建设是实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重要基础,关键在于结合依法审批工作的薄弱环节,分层级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组建,让专业人干专业事。一是建立驻厅巡视队伍。由各分厅巡视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值班人员组成,作为矛盾纠纷发现处置的“前哨”力量,对涉法问题第一时间全面预警、介入处置,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后续处置争取时间。二是建立法治专业队伍。优选具有法学背景的业务骨干人员组建“法务小专家”工作群组,作为矛盾化解的“先锋”力量,对疑难案件进行集中研讨,兼顾法理与业务,充分研判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建立“多元外脑”队伍。由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专业律师和资深法律工作者组成,作为纠纷化解工作的“支援”力量,按照“党委领导、府院共建、共同指导”的思路,通过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典型案例研讨等形式,及时对行政审批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风险性问题提出预警及治理建议,在庭前调解、诉前化解各环节提供专业法律意见,进一步推动疑难复杂问题的解决。今年以来,专兼职法治人员队伍人数达到17人,通过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动化解行政纠纷6件。

    今年以来,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依托“123”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强化权利保障和权力约束,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维护法治权威,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30余件,极大地提升了法治建设水平,真正践行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要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