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基层动态
新泰市:突出“四个聚焦”构建行政复议工作新格局
  • 发布时间:2024-07-03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 返回上一页

  • 今年以来,新泰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四个聚焦”,构建“科学畅通、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行政复议新格局。“4+2+N”化解行政争议的做法在全省基层法治建设上交流发言,被确定为全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联系点,行政复议工作得到司法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聚焦党建引领,全面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聚力打造行政复议“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金牌案例”。一是坚持以品牌建设赋能。建设功能实用的行政复议党建活动室,升级改造行政复议服务窗口,增加红色党建元素,围绕“行政复议+”多元化解矛盾促和谐,创新打造“新心议和”行政复议工作品牌,用品牌引领复议创新。二是坚持以“专兼结合”聚能。及时调整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和行政复议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健全机构机制建设,完善行政复议专职人员库;探索推行司法行政系统公职律师全员办案制度,设立“行政复议助理员”“书记员”,充实复议兼职力量,着力破解“案多人少”的办案瓶颈。三是坚持以“学研训考”提能。开设“法治新泰大讲堂”,常态化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学习解读;推行行政复议案审周例会,对疑难复议案件进行集中研讨会商;开展行政复议“大比武”活动,实现以训提能、以考促学,全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的专业化、职业化行政复议队伍。今年以来开展行政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6次,组织案审周例会16次。

    聚焦便民利民,全域畅通受理渠道。深化行政复议便民服务网络,全域拓展复议案件受理。一是打造“一站式”复议服务中心。在市司法局高标准建设集咨询、收案、速调、接待于一体的“一站式”行政复议便民中心,设置速调室、审理室、听证室、调解室、阅卷室、档案室、党建活动室等功能场所,配齐配全办案所需的录音录像设备和信息化办公系统,推动复议“数智办公”新常态。二是实现复议服务网点“广覆盖”。在各司法所设立行政复议便民联系点,在企业、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等涉企场所设立行政复议便企联系点,在政府门户网站、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开通行政复议“网上申请”专栏,建立“线下中心+线上平台+站点转送+线索转化”复议案件受理机制,让行政复议申请更加高效便捷。三是推行复议受理服务“最优化”。修改优化行政执法文书行政复议救济渠道告知内容,开通复议案件立案“绿色通道”,采取容缺收件、一次性补正告知等方式,确保复议申请应收尽收、能收尽收、存疑先收,实行即收即调快审快结,“行政争议优选复议”的氛围愈发浓厚,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

    聚焦机制建设,全链化解行政争议。立足于实质性化解,大力强化机制建设。一是建立联动机制。与法院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案件交流研讨会,达成“四项共识”,即受案相互通报、涉法涉诉难题联合化解、定期案例研讨、定期案卷评查,结合实际建立分层级分领域专题会商制度,形成“行政争议问题反馈”循环机制。今年共组织召开府院联席会议3次、联动研判案件50余次,合力推动矛盾实质性化解。二是优化复议调审结合机制。案件受理后实行“繁简分流”,坚持复议全过程“应调尽调”,简案快审快调、繁案精审精调,新受理案件进行分类审理,对于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简单案件,进入诉调程序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做出决定书或转普通程序办理。一般案件先由复议员进行精调细审,提交案审会研究。三是全面推行繁案精审听证审理制。对案情复杂的,实行合议制,全部听证审理。对有重大分歧的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发挥智库作用,邀请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协审,必要时运用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优势,实行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制多措并举激活行政复议改革动能,全力提升办案质效。目前全市复议案件受理后审结197件,调解和解54件,调解和解率40.91%。

    聚焦协作联动,全力增强监督质效。强化部门协作联动,深化复议监督职能。一是坚持“刀刃向内”。积极发挥复议层级监督作用,坚持“以案治本、有错必纠”理念,综合运用复议建议、意见书等方式,对办案发现的个性问题一案一提醒,共性问题发出建议书、召开协调会等,明确要求、整改措施,达到办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倒逼依法行政。二是构建“大监督”格局。推动复议监督与法治督察、执法监督、行政诉讼监督形成多元监督合力、实现互联互通,聚焦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的法律问题和执法问题,对各级各部门提出意见建议,瞄准执法症结,精准化解争议,帮助执法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三是严肃追责问责。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行政复议意见书的,依法执行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责问责,坚决维护行政复议权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