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化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贯彻实施《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推动学法档案纳入干部人事档案统一管理,将法治知识纳入全市党员干部德廉和党风党纪知识学习测试内容。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贯彻落实意见。
2.打牢青少年法律素质基础。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格局。组织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命名活动,持续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校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教育示范校、优秀法治校长(辅导员)评选命名活动,推动“关键群体”学法守法向纵深发展。
四、加大法治创建活动力度,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1.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评选命名法治创建示范乡镇(街道)、法治教育示范校、优秀法治校长(辅导员)及守法经营示范企业,推动形成市、县、乡、村创建为主体,部门、行业创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格局。
2.加强法治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动态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对照《山东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和《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对全市已命名的省级“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复查,实行动态管理,优存劣汰,切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领法治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五、认真组织中期督查,推进“七五”普法规划和2016—2020年依法治市规划及决议全面落实
1.召开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总结“七五”普法规划和2016-2020年依法治市规划实施情况,交流经验,部署做好“七五”普法中期督查,谋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任务,推动我市“七五”普法规划和2016—2020年依法治市规划顺利实施。
2. 扎实开展自查和抽查。按照“七五”普法规划和2016—2020年依法治市规划及决议要求,制定“七五”普法依法治理中期督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督查内容,确定督查步骤,制定督查标准及办法,并做好动员工作。各地各部门从下半年开始,对本地本部门“七五”普法中期督查进行自查,并组织开展互查和抽查;三季度前完成本地本部门“七五”普法中期自查情况的总结,市普法办适时组织检查小组,开展检查工作。
3.做好“七五”普法中期总结。对“七五”普法中期督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借助泰安电视台《法治泰安》栏目,《泰安日报》法治专栏,系统宣传展示“七五”普法工作成果,树立泰安普法品牌。
六、提升“六大工程”,构建法治文化建设高地
1.培树法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促进法治文化与儒家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民俗民间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作用,鼓励引导各自结合部门行业实际,凝练一个法治文化重点,打造一个法治文化品牌,选编一批“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树立一批带头讲法先进法治人物,形成“市有品牌、县有特色、部门有特点、行业有亮点”的法治文化格局。继续推广“律师会客厅”、“普法超市”、“网上法律服务门诊”等泰安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2.拓展法治文化阵地。评选命名首批“‘全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全市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双基地”)。各地对已命名的“双基地”进行提档升级、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法治文化阵地在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文化、平安、党建等多种元素融合的文章,通过法治元素的“渗透”和“植入”,实现与平安建设、党建、文明创建等阵地的合力共建,借势借力,逐步形成法治文化阵地“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3.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媒体公益普法宣传的指导意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与当地媒体的协作,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法治文艺栏目(作品)。组织法治微电影评选展播、法治人物(事件)命名评选、法治故事宣讲、法治文艺演出下基层、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惠民活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
4.创作法治文化作品。鼓励引导各级、各部门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建立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库,组织文化机构、文艺团体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法治文化精品,激发群众参与法治文化创作热情,繁荣法治文化创作,实现文化精品共享。
5.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两微一端”及“头条号”“网易号”等普法载体建设,增强法治宣传吸引力,扩大影响面,打造“互联网+”法治宣传阵地,形成“全媒体”法治宣传教育的新格局。
6.实施法治文化理论创新。依托重点院校、法学会、律师协会等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探索建立法治文化研究基地,深入开展泰安法治文化研究,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努力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我市法治文化建设水平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