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社区矫正>法律法规
社区矫正法规制度(一)--基本概况
  • 发布时间:2019-01-14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 返回上一页
  •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

    社区矫正实施的最初原因是为缓解监狱罪犯过多而产生的压力其目的是为通过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改正恶习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其非监禁刑罚的性质可以使其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生活的情况下并借助政府社区社会爱心人士以及亲人的帮助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2003年全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现已推广至全国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工作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1、直接目的:通过社区矫正组织机构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矫正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2、间接目的: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根本目的: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济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社区矫正由来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学者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

    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报复刑罚的目的是将社会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再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过去我国没有使用社区矫正的名称但是中国的刑罚制度包含了社区矫正的有关内容例如管制缓刑假释等

    不过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做法在制度上力度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刑罚制度的创新尝试用最有益的方式处理犯罪和犯罪人社区矫正就是这样一种刑罚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经从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在许多国家中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国外社区矫正的方式主要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等

    5、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