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新泰市司法局积极贯彻“两快、两全”和“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目标,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与供给模式,健全完善机制体制,建成泰安一流、全省领先的县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中心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通过整合聚集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健全优化服务机制,畅通智能服务平台,壮大人才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智慧化、专业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不断提升辖区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2018年12月被省司法厅命名为“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示范中心”。
一、聚集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
通过聚集整合司法行政各类服务资源和职能,合理设置服务平台和窗口,优化服务事项和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有效满足群众各方面法律服务需求,保障群众走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即能够“一站式”办理所需法律事务。
一是配齐便民服务设施。新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于2018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建设标准高,投资1100万元,占地面积8661平,建设面积3909平,是目前泰安市内面积最大、整合机构最多、功能最齐全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中心设立受理接待区、休息等候区、私密室、电话咨询区、律师办公室,为来访群众提供饮水机、老花镜、座椅、雨伞、服务指南、报刊等一系列的便民设施。
二是“打包”聚集各项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让群众少跑腿,打造群众家门口“一站式购齐”的公共法律服务“超市”。中心一楼大厅设有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仲裁、司法鉴定、行政复议等法律服务窗口;中心二至四楼设有法治宣讲教育室、律师谈心室、咨询服务室、信息采集室、社区矫正心理治疗室、宣泄室、沙盘室、视频会见等功能室,方便开展一对一深度法律服务;五楼设有网络信息指挥中心。公证处档案室采用技术先进的恒温恒湿设备系统,设有专门遗嘱公证办理室,内有录音录像设备可以实现遗嘱订立过程全程录音录像。
三是延伸基层法律服务。中心以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为阵地,配合各乡镇、村(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建设,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半径最大化延伸,建设惠及城乡的 “一小时服务圈”,并为困难群众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
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保障“零距离”优质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秉承“公正司法,服务为民”的理念,严格服务流程,通过制定和落实工作台帐、首问负责、律师星级评定、舆情分析、质量评价等相关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与考评,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为群众提供贴心“零距离”服务,极大提升群众对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一是台帐登记制。建立群众来访、来电登记记录,案件受理、指派记录,律师、工作人员值班记录,业务分析材料、舆情分析、投诉、举报及处理记录等工作台帐。
二是首问负责制。最先接待来访事项的工作人员是该事项的第一责任人,须全面告知、引导来访人办理法律事务,并在接待台帐上签字注明。
三是人员公示制。中心工作人员统一工作着装,佩戴工作标识,根据专业特长和工作特点,公示相关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群众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法律工作人员为自己服务。
四舆情分析制。出台《关于建立公共法律服务领导接待日制度》,发布领导接待日值班表,建立接待日工作台账。在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和办案过程中,注重收集整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大规模上访事件的矛盾纠纷信息,总结分析后,形成舆情分析报告,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五是质量评价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强化全程化质量监管,设立公布监督电话,通过使用意见箱或质量反馈卡等评价措施,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情况进行测评打分,推进中心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服务队伍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提升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三、畅通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推进“互联网+”便捷服务
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宗旨,以“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为引擎,汇聚“12348”中国法网、山东法网、“新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智慧调解”APP等公共法律“e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互联网+”法律服务。
一是畅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保障群众拨通“12348”热线电话,即可接受法律咨询、业务申请、办事预约、政务监督、投诉建议等一线式法律服务。
二是联通全省公共法律服务网。中心大厅入口处设有法律服务自助查询机,来访群众可通过自助机链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网以及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网,接受法律咨询、业务申请、办事预约、政务监督、投诉建议等线上自主法律服务。同时,定期整理汇总形成数据,向市委、市政府上报公共法律服务舆情动态。
三是联通山东省规章规范性文件电子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行政复议应诉管理三大平台。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网上备案和统计,推进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网上运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行政执法监督模式,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业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四是联接全省远程会见帮教系统和社区矫正监控指挥平台。服刑人员直系亲属可与服刑人员进行视频会见,解决监狱服刑人员与亲属的沟通问题,有利于服刑人员改造和监狱的稳定。配备安装社区矫正人员 “指纹+脸部”识别报到系统,为矫正人员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了人员定位、日常签到、集中教育、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实现人员动态电子地图在线监控,确保了服刑人员“零脱管”。
五是开发安装“一元主导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信息平台。整合基础数据、联席会议、调处化解等五大模块,群众通过线上实时传送矛盾纠纷事项,平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调遣专业调解人员给予排查调处,有效实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效率。
四、建强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展现“硬核式”专业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司法局各业务科室、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成员,以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育强壮大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实现中心法治人才队伍与专业水平全省领先,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转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是组建四大法律服务团队。调整充实人员,由各行业法治宣讲骨干组成60人的市法治宣讲团;司法行政系统机构改革后,中心整合全市优质精良法律服务人才资源,成立法律顾问协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法律服务;以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队伍专业人才为基础,吸纳政法队伍、律师、法律服务所人员组成市调解服务团;以市、乡镇街道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为班底,吸纳部分退休政法干警、心理咨询师以及法律志愿者组成市社区矫正工作团。由专职工作人员和广大志愿服务人员组成的四大法律服务团,把能干事和想干事的人整合到一起,保障了人尽其材、事尽其功。
二是注重队伍专业能力提升。中心本着“以队伍建设促服务升级”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人民调解员等分层分级参加业务培训,组织中青年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文明单位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中心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能力,优化法治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实力派”服务战队,提供“硬核化”法律服务,实现了中心法律服务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最大化延展中心公共法律服务效能。
三是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持续开展“执业规范服务年”活动,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执业行为处罚和行业惩戒力度。建立律师、法律工作者执业星级评定制度,把诚信建设与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结合起来,将律师、法律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及诚实守信的情况,按从优到差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执业年度考核和日常表现纳入等级管理,对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及时亮出“红、黄牌”,以示警告,限期改正,监督促进依法规范执业,法律服务队伍执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共法律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新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一年多来,接待法律咨询(含电话咨询)1660人次,受理和引导法律援助案件1720件,办理各类公证事项3980件,司法鉴定63件,行政复议105件,调处或指派调处矛盾纠纷397件,组织参与集中法治宣传宣讲活动46次,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