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泰安市法治政府建设专题>法治政府
【法治为民办实事】以“法”之力助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4-11-12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 返回上一页
  • 泰安汶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14年12月通过了国家试点批复,河道总长度20公里,北起泰新高速牟汶河大桥,南抵颜谢坝,由1.8万亩的表面流湿地和近千亩的人工强化潜流湿地组成,湿地率达86.7%。汶河新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法治护航汶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头戏”,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书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大文章”,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确实感受到湿地保护带来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

    一、工作开展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加快实施泰山、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推进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和东平湖蓄滞洪区老湖区综合治理。推进大汶河湿地保护修复,进一步完善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是践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汶河新区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通过系统的湿地保护与恢复,让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工作措施

    一以贯之实施大保护大修复。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汶河新区全力做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合理利用区和湿地保育区内新建视频监控4处,水质检测点2处,一体化监测系统平台1台(套),实时动态监测水质情况。建成的人工湿地采用先进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通过种植的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砾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可实现对水中部分有机污染物、氨氮的削减和悬浮物的大部分去除。种植的黄菖蒲、香蒲、梭鱼草、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可以美化水域环境,净化水质,不仅提升了大汶河流域及东平湖的水质状况,也为城乡居民游玩提供了好去处。

    坚持不懈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汶河新区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保障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区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组织成立巡护队伍,每天派专人专车沿河巡查,严厉打击管护范围内电鱼、捕鱼、炸鱼等违法行为,打击违法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地行为,严防乱捕乱猎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违法犯罪活动。今年来,通过日常巡查,制止倾倒建筑垃圾20余次,游客乱扔垃圾70余次,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制止乱停车60余次。通过开展野生动物检测、清风行动、网盾行动,严厉打击了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多措并举抓好普法宣传。为提高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汶河新区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开展“依法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解读湿地保护法。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制作安装动物解说牌等各类标识牌110余处。今年来,利用“湿地日”“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日”等节日,组织开展普法宣传18次,发放宣传材料420余份,受教育人数500余人,切实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

    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汶河新区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依法依规有序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在园区启动露营美食节,并提供亲水露营区、大型帐篷露营区和垂钓游玩露营区供游客选择。整合湿地保护、市场监管、消协等多部门力量,建立监管体系,全方位监管市场。为游客提供一个集旅游度假、露营休闲、美食品鉴、儿童娱乐、夜间秀场为一体的一站式户外旅游园区。

    三、工作成效

    汶河水质得到净化,湿地公园环境显著改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项目完成后日净化处理污水能力由原来的10万吨,提升至12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地表三类水水质标准。现在湿地公园内共有植物198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莲、中华结缕草、野大豆),大汶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湿地公园鸟类从136种增长至209种(鸟类爱好者提供),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鸳鸯、游隼等,世界濒临灭绝鸟类青头潜鸭于2020年在湿地公园发现。

    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稳步推进。为丰富植物生态,保护湿地,2023年投资169万元,开展湿地河岸植被恢复工程,河岸植被恢复面积2万平方米,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设置未成年人防溺水及救生救援设备;设置1600米植被保护带。

    2024年投资125万元,开展西环河路南侧野外宣教点的巡护步道修缮工程,修缮面积778平方米;搭建西岸湿地修复点的生态防护围栏1500米,保护面积96400平方米。开展汉博园湿地修复点、西环河路南侧野外宣教点和西岸湿地修复点修复工程,总修复面积37180平方米。

    公众环保意识提高,汶河湿地生态有序发展。开展宣教科普工程。改造野外宣教点宣传长廊2处;新设野外宣教点引导标牌1块、位置指示牌1块、湿地野生动植物解说牌8块、安全警示牌2块。入园游玩人数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切实提高,在游园过程中能够做到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

    在省市推广和受表彰情况。一是汶河新区湿地保护工作被泰安电视台“绿美生态大汶河,美丽泰安走在前”泰汶环保行宣传栏目进行报道。二是10月22日《山东新闻联播》播出:先行区里的新变化|泰安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相关情况。三是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稿件《以“法”之力助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四是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来我区进行大汶河实地调研。五是市政协来我区进行湿地调研。六是省自然资源厅来我区进行湿地调研。

    聚力湿地保护创新  多措并举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印证材料

    一、“绿美生态大汶河,美丽泰安走在前”泰汶环保行宣传活动

    二、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稿件《以“法”之力助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三、10月9日,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来我区进行大汶河实地调研

    四、8月21日,市政协来我区进行湿地调研

    五、5月27日,省自然资源厅来我区进行湿地调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