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委依法治市办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扎实履行统抓法治职能,大胆开拓创新,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监测体系,不断擦亮“法敢当”法治化营商环境品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展现新成效。
搭建指标体系,精确度量营商环境法治水准。一是高站位擘画格局。成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法治保障领导小组,牵头推动府院联动、府检联动,2024年召开市优化法治环境工作协调机制会议2次,市委法治委、法治办会议5次,研究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协同联动机制更加顺畅。二是广调研深论证。深入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深入走访企业群众,了解反映强烈的涉法诉求。组建专家论证团队,对指标设定开展多轮研讨,把加强制度层面供给与关注服务对象满意程度有机结合,调研成果获市长李兰祥同志批示肯定。三是打造多维体系。印发《泰安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科学确定60项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立法保障、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等19大方面工作,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监测评价。
开展闭环评估,优化环境护航企业发展。一是系统监测评价。开展“无感”监测评价,形成年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报告。确定100个企业监测点,把加强制度层面供给与关注服务对象满意程度有机结合,让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改善看得见、摸得着、有感受。二是定期评估反馈。针对各项指标设定“时间表”“路线图”,强化统筹推动,定期跟踪督促。以省委依法治省办实地督察为抓手,实行清单式反馈,销号式整改,确保各项年内指标圆满完成。三是严格监督整改。建立督促整改工作机制,对2个县市区、1个功能区、6个市直部门开展实地法治督察,促进整改提升。定期回访企业、实地调研等方式,检验整改效果,形成“发现-反馈-整改-检验”的工作闭环。
收获显著成效,凸显法治改革创新力量。一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标准更加明确。法治化营商环境概念抽象、内容丰富,将法治化营商环境抽象的内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进行可量化评估,增强了法治建设与营商环境建设的一体性,填补了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指标量化和科学评价方面的空白。二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绩更加显著。首批13个国家确定的“一件事”全面落实,办事环节从110个压减至12个,办理时间从173个工作日压缩至64个工作日。市级监管事项全部纳入部门联合检查范围,联合实施率达68.20%,超过全省23个百分点,全市入企检查数量月均减少30.3%。“益企复议”民营经济法治保障行动,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280余万元,2个县市区获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国家级试点。三是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更加顺畅。市委依法治市办立足统抓法治职能,搭建沟通桥梁,推动部门凝聚法治共识,构建起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专业机构参与的联动格局,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